電話:029-68968050 手機:13991232999
郵箱:fyccsx@126.com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灃惠南路杰座廣場2203
馬知遙,70后詩人、評論家、民俗學者。文學博士,建筑學博士后。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民族民間文藝委員會委員、建筑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員、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天津大學傳統村落與建筑遺產協同創新中心副秘書長、山東省泰山文藝獎評委、教育部社科項目推薦盲評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選專家委員會推薦專家、天津市社科專家庫專家。
摘 要
傳統工藝源自鄉土,手藝人是維系鄉村與工藝的核心。繼國家關于“鄉村振興”與“傳統工藝”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后,鄉村中的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了學界關注的焦點。傳統工藝類非遺在發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傳統工藝與日常生活過于疏離、工藝品的批量化同質化生產加劇、手藝人身份轉變帶來經營和傳承的困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欠缺影響到傳承人的積極性。增強“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為鄉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發展非遺文化中介人為非遺保護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網絡平臺和非遺扶貧空間的建立為傳承人和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擴大非遺產品和精神的傳播力度和廣度;嘗試傳統工藝與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態可持續性,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在扶貧工作中發揮功效。總結高校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培計劃的保護和利用的經驗,提出非遺進校園的必要性,通過高校職業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方式助推非遺傳承人的個人發展,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助力。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鄉村中的人,伴隨著部分傳統村落“空心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博物館式的保護理念被相繼提出。傳統工藝不應當只是櫥窗里的展示品,更應當鮮活的存在于生活中。傳統工藝不僅是源自于農耕文明的一種勞作形式,更是承載著鄉村豐富的民俗文化。“手工藝是我們這個民族數千年延續不斷的造物的文脈,存在于鄉土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用度之間,承載人們的審美情感、造物智慧和倫理思想。”傳統工藝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切入點,將是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村民就業,傳承民俗文化的一個突破口。當下,傳統工藝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此依托的鄉村都在各自尋找適合的解決路徑,手藝人的發展也面臨著多樣的選擇,本文將結合相關田野調查案例,對鄉村傳統工藝類非遺的發展路徑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更加系統的對鄉村傳統工藝類非遺的振興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傳統工藝類非遺保護
(一)目前總體情況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中對鄉村振興進行了詳細的戰略部署,并提出了挖掘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理念;2018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編制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由此可見,傳統工藝在鄉村振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鄉村特有的品牌,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留在鄉村,讓空心的鄉村充滿生機。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傳統工藝便開始凸顯其影響力,手藝人也在逐漸獲得重視。到本世紀初,傳統工藝項目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并成為了各省、市、地區的關注對象,傳統工藝的手工性及創造性成為目前鄉村工藝發展的焦點。目前,學術界對于鄉村振興和傳統工藝的研究集中于2018年到2019年,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鄉村中傳統工藝的振興發展問題,有如田家榛、劉春、羅明金、潘鴻飛、王瀟、馬勇等,關注到了鄉村中傳統工藝的發展,并對目前所遇到的傳統工藝品牌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季中揚、許春燕、吳化雨從特色工藝產品和鄉村旅游的角度進行了市場分析;趙安、榮樹云從非遺傳承人的角度對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修研培計劃的可行性進行的探討;羅京艷、安麗哲等提到了手工藝品與科學技術和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問題。
在國外傳統工藝振興方面,日本多次修訂關于傳統工藝振興的條例,并成立了“日本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法國建立了“手工藝行業理事會”,并對傳統手工藝有專門的經費補貼;此外,包括日本的“造村運動”、韓國的“新村運動”、德國的“村莊更新運動”均有提出振興鄉村文化,發展特色產品的理念。在19世紀后半葉西方國家中,約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等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開啟了良好的開端,在日本有柳宗悅、鹽野米松等人專注與手工藝研究,在中國同樣有費孝通、杭間、呂品田等在傳統手工藝方面身體力行,并出版了多本相關書籍。
(二)作為非遺的鄉村傳統工藝的價值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內容出現。截止2019年,傳統美術與傳統技藝類入選國家級、省級、市級及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多達上萬項,在目前國家公布的前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傳統美術與傳統技藝類項目達868項,在截止2018年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數達896人。
以上兩張表格僅是對國家級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統計,各省、市、縣級數目尚未統計其中,傳統工藝類項目在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中涉及較多,從表中可以看出傳統工藝類項目除2008年出現較大數額增加外,基本保持穩定增長趨勢。相關的代表性傳承人除2008年空缺外,在2018年出現大額增加,也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引導,使得大量手藝人提升了名錄意識,加深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與傳統音樂、民間文學等非遺類型相比,傳統工藝一直在生產和產生著物質形態的作品,且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商業貿易和經濟往來息息相關。因而,作為非遺的鄉村傳統工藝至少具有著技術和藝術審美兩方面的價值。其一,技術價值。手藝人在對原材料進行選擇和加工的過程中,自然的產生一種對原材料和自然景觀環境的認知。例如:河南省級非遺項目捶草印花的傳承人曾在訪談中告知筆者,她平時最喜歡用老鸛草做捶草印花的裝飾材料,因為創作的大量需要,她也對植物的生長環境和性狀做了深入研究, 老鸛草喜歡濕潤的環境,多生長于草叢中或樹林下,適宜在夏、秋兩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所以她平時會在夏秋兩季采摘后在家中冰箱中存放,保證植物汁液不過度流失。手藝人在對原材料的加工過程中,自然根據創作習慣形成了一套加工工藝,并存在著細致的加工技術要求,這些大多是經驗智慧的總結,有些很難用機器所替代。例如:在面塑制作技藝中,前期需要對面粉、蜂蜜及多種化學元素進行配比,用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蒸制和存放時間直接影響著面塑的手感和作品效果,但具體的用量全是平日的經驗總結,無法用機器進行替代。
其二,審美價值。郭沫若在論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時寫道:“鑄器之意本在服用,其或施以文鏤,巧其形制,以求美觀,在作器者庸或于潛意識之下,自發揮愛美之本能,然其究極仍不外有便于實用也。”徐藝乙教授認為,“民間工藝美術中的絕大部分,都帶有較為明顯的審美傾向。”談及審美傾向,張道一教授提出,“審美的作用重在精神,而實用的作用則偏于物質。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能夠在工藝美術上得到體現。它不僅在精神上、文化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在物質上、經濟上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手工藝品一開始的產生只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隨著經濟貿易的往來,一部分手工藝品便為了滿足人們對造型和裝飾的需求發生改變,更加追求藝術欣賞價值,因而手工藝品也呈現出了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工藝品首先是實用物,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場合和環境中使用的,是在這實用的前提下將美物化,將物美化。”傳統手工藝者自然會受到從小生長的故土的鄉土藝術的熏陶,他的身上便注入了傳統的審美思想,且永遠不會泯滅,而其中的精神內涵所體現的社會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給人以啟迪和聯想的作用。徐藝乙教授認為,這一作用,便是這些“美化的物”所帶來的民間社會文化知識的教科書的作用。例如:澄泥硯一開始只是為了滿足墨汁的存放這一實用價值,但后期又增加了鎮紙、擱筆等功能,又由于文人雅士的不同喜好,產生了多種造型樣式,例如在硯體上雕刻荷花、祥云、龍紋、翠竹等紋飾,表達身份的象征、品格的追求和對吉祥美好的向往等。
文章來源:《文化遺產》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