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源自生活,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是以美化育大眾的生動媒介。9月19日,“妙手生花——剪紙、刺繡展示與交流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陜西延川剪紙傳承人劉潔瓊和貴州苗族刺繡傳承人潘玉珍現場介紹了各自藝術的形式與特點,分享了創作中的動人故事,并為觀眾現場展示了精湛的剪紙和刺繡技藝。
兩位嘉賓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農村藝術扶貧帶頭人,在她們的巧手下,普普通通的紙和線化為神奇的藝術品,在場觀眾被她們展現的精湛技藝和民間藝術的魅力所折服。

劉潔瓊為觀眾介紹剪紙
生于1967年的劉潔瓊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延川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任延川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延川縣婦女文化藝術家協會主席。其布堆畫《沃土靈花》和剪紙《黃土高坡的歌》分別獲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小院》《歇晌午》等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曾榮獲陜西省“三秦文化優秀女性”“三秦巧娘”“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獲延川縣“道德模范”,延安市“最美奮斗者”。

潘玉珍為觀眾介紹苗族刺繡紋樣
生于1946年的潘玉珍是貴州省臺江人,苗族。自幼隨母親學習挑花,劈絲刺繡,織錦,染、織、繡全能,是當地眾所共知的刺繡能手。1980年在臺江縣民貿公司從事傳統刺繡經營。改革開放后,個人從事苗族刺繡加工至今。1994年,組建私營企業臺江縣民族民間服飾織錦工藝廠,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從事刺繡加工。

劉潔瓊為觀眾展示剪紙技藝
剪刀下,伴隨著劉潔瓊悠揚纏綿的陜西民歌,一張張彩紙幻化成靈動、精美的剪紙藝術品;銀針穿梭,在潘玉珍婉轉動人的苗家山歌里,各色彩線編織成美輪美奐的刺繡藝術品,在場觀眾都沉浸在別具魅力的民間美術世界里。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觀眾與嘉賓頻頻交流、互動,潘玉珍還為大家展示了珍藏的苗族傳統服飾和各色刺繡花樣。在另一個展廳,小朋友們拿起剪刀,在劉潔瓊的耐心指導下,體驗剪紙創作的樂趣。觀眾紛紛表示本次活動形式生動,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在中國美術館這座藝術圣殿里和藝術家零距離學習、交流,共享藝術帶來的美的愉悅。

潘玉珍為觀眾展示苗族傳統服飾和各色刺繡花樣
“中國美術館宣傳、展示民間美術作品的目的在于讓更多觀眾了解、喜愛民間美術,并利用其文化元素開發出為大眾喜愛的文創產品,充分發揮文化的經濟價值,為當地發展、為脫貧攻堅做出貢獻。”據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介紹,中國美術館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積極踐行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社會責任。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此背景下,中國美術館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農村藝術扶貧帶頭人進行展示與交流,以期增進公眾對民間美術的了解與感情,扶植扎根農村的民間美術,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