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29-68968050 手機:13991232999
郵箱:fyccsx@126.com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灃惠南路杰座廣場220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統的載體,彰顯著民間的集體記憶、生活智慧和禮俗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關乎文化血脈賡續、文化戰略全局和民族復興偉業。海南始終堅持強化系統性保護,推動日常化傳承,積極構建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新格局。
2021-04-06清明屬于春天,古有八風之說。清明風起,天地明潔,謂之清明。
2021-04-06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秉承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原則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但隨著時代變革和現代科技的推陳出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劇增,尤其是由數字化技術發展引發的信息化浪潮,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因此如何在當前數字化信息浪潮下,構建非遺文化的生態傳承系統,對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堅定我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響力顯得尤為關鍵。
2021-03-16手工藝區別于工業技術的活態流變特性,是文化差異性的生產力根源。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取決于以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所呈現的文化多樣性維護,重振手工、激活民俗、培育相適的主體性則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必要途徑及手段。
2021-03-16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族群眾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地各民族人民創造出了眾多精妙絕倫、特色各異的舞蹈藝術。這些傳統舞蹈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和當地人民的生產實踐、信仰習俗、節慶儀式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了特定社區人們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情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藝術結晶。
2021-03-16如果說古代琴學傳承是因為具有一個支撐其傳播的社會階層“文人”群體的話,那么,當代也出現了一個足以支撐其傳播的社會階層“中產階層”,他們需要一種與階序的品行和趣味相匹配的表達載體。
2021-02-26現代以來,歷史學一直為一個功利性的問題飽受困擾,即歷史已成過去,學習這類知識到底有什么用?值得慶幸的是,近20年來,學界關于文化遺產的討論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實踐,已使其從這類質疑中解脫出來。
2021-02-05本文根據2020年11月25日田青先生在四川音樂學院的講座錄音整理而成,由傳統音樂到傳統文化,生動且深入地探討了傳統音樂與中華文化復興之間的深層關系。
2021-01-25